今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、湖南、重庆等地考察调研时,频频点题基层减负,鲜明提出“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,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,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,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”。这不但持续释放了党中央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,也为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科学方法。
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长期以来,广大基层干部奋战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冲锋在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先一公里”,构筑起执政兴国的基石、长治久安的支撑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基层干部负重前行,从根本上讲,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。基层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、安危冷暖,点多面广、事无巨细,本身具有任务重、挑战大、难度高的特征。进入新时代以来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,对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更多期待,与此相应,基层干部的责任更大、担子更重。对于广大基层干部的默默奉献,党中央看在眼里,人民群众记在心里。正视基层干部的忙与累,努力破解任务超载、压力过大的现实困境,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。
不可否认,现实中仍存在由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造成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。有的层层加码摊派,以“属地管理”为由把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转嫁给基层,以压紧压实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;有的凡事先向基层“要材料”,养成不看实效看材料的路径依赖;有的缺乏统筹协调,“各吹各的号,各唱各的调,各要各的‘账’”仍有发生。这使得基层干部陷入无意义的内耗、无价值的内卷,导致有些党中央的惠民政策未能实现初衷,或高高在上落实不到位,或姗姗来迟效果打折扣,损害民生、贻误事业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为基层减负工作提出要求,强调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桎梏、“套路”中解脱出来。近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工作,很多基层干部看到了可喜变化,会少了、文少了、表少了、检查少了,能够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、服务群众上。然而,为基层减负不是“一时的事”,而是“一直的事”,必须持续发力、久久为功。
归根到底,为基层减负,“减”的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“包袱”,是职责之外的消耗性工作。基层干部只有从无谓的事务和虚耗的内卷中解脱出来,才能轻装上阵,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、真抓实干。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积弊犹存、顽固复杂,减轻基层负担不能简单停留在表面的增删减改,必须从思想观念、工作作风、领导方法、治理效能等方面深挖根源、全面整改。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危害,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,带着基层干、干给基层看,种好“责任田”,干好“分内事”,决不将“压力层层传导”异化为“责任层层甩锅”。做好松绑减负的减法和正向激励的加法,树立重实干、重实绩、重担当的考核导向,让基层干部有“劲”更有“径”,斗志昂扬地去攻坚克难、建功立业。
同时也要明确,减负并非减责、松绑绝非松劲。减负的目的,是腾出时间精力更好服务群众,决不能成为不担当的借口、不作为的理由。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知重负重、唯实唯勤,是使命所系、职责所在、初心使然。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,关键在于明确权责,厘清基层的“分内之事”,进一步明晰“应尽之责”和“应减之负”。坚持问题导向,依托调查研究推动建立健全、清理规范基层权责清单,确定基层该承担的工作范围、职责事项,推动责权匹配、责能一致,确保基层职责不超标、不超载、不超纲。坚持系统思维,理顺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,构建边界清晰、协同合作、服务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,为基层降压赋能。推进基层减负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设,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标本兼治作风顽疾,打好减负增效“组合拳”,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(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)